*本文只能在《好奇心日报》发布,即使我们允许了也不许转载*
他曾登陆月球、执行首个航天飞行任务,是第一位六次进入太空的宇航员。上周五,约翰·沃茨·杨(John W. Young)在休斯顿的家中去世,享年 87 岁。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代理局长罗伯特·莱特福特(Robert Lightfoot)宣布了杨因肺炎并发症去世的消息。
早在载人航天飞行发展初期,杨就加入了 NASA,直到 53 岁依然在驾驶航天飞机。他是唯一一位同时参加双子星计划(Gemini)、阿波罗计划(Apollo)和航天飞行计划的宇航员;不仅如此,他还曾担任 NASA 宇航员办公室负责人长达 13 年之久,休斯顿约翰逊航天中心的主要领导。
1972 年 4 月,参加“阿波罗 16 号”登月任务的杨在月球表面行走。图片版权:Charles M. Duke Jr./NASA
相对于杨本人的轻描淡写,曾与他一起参加首个航天飞行任务的宇航员罗伯特·克里彭(Robert Crippen)认为,杨的精神深深激励了那些追随他的宇航员们。他评价道:“如果说这些宇航员心中有一位英雄,那一定就是约翰·杨。”
除了精通各种太空飞行器,杨还是一位一丝不苟的工程师,在太空任务和其他航天飞行准备期间细致地排查和解决各类技术问题。尽管身边诸多宇航员转投商界,他依然坚守在 NASA。
正如克里彭所言:“很少有人能一路坚持、成为他所选定的职业的化身,但约翰·杨就是这样难得一见的人。”
离开海军试飞员学校后,杨于 1962 年加入 NASA。那时 NASA 已在实施阿波罗载人登月计划,而刚刚开始的双子星计划则被作为水星计划(招募了 7 名宇航员)到阿波罗计划之间的过渡。
杨曾两度驾驶双子星飞船,早在尼尔·阿姆斯特朗(Neil Armstrong)和巴兹·奥尔德林(Buzz Aldrin)登陆月球之前就曾指挥阿波罗载人登月任务,之后还在月球表面高地驾驶月球车。阿波罗计划结束后,杨还执行了两次航天飞行任务,并在那之后结束了他的太空探险之旅。
1965 年 3 月,杨在“双子星 3 号”内等待发射。这是双子星计划中的第一次载人飞行任务。他的搭档维吉尔·格里森负责发射火箭,首次在航天器内手动改变飞行轨迹。
杨也有顽皮的一面,带着一点反叛性情。他把一块牛肉三明治偷偷带上“双子星 3 号”,令 NASA 大吃一惊:他们担心面包屑会对飞船系统造成破坏,不过这一事故并未发生。
执行阿波罗计划期间,他曾非常生动地向机组成员抱怨道,因为自己被要求喝了太多强化钾橙汁而出现了肠胃胀气问题。他以为自己是用的闭路无线通讯向同伴抱怨,然而他的麦克风却开着,结果全世界都听到了。
杨经常用一种轻松、看似不经意的方式将大家召集起来,为飞行任务准备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献策献力。
安德鲁·柴金(Andrew Chaikin)在 1994 年出版的《人在月球》(A Man on the Moon)一书中曾这样描述道:“他说话总是慢条斯理的,让人感觉他还是那个乡下小伙——他来自佛罗里达州的奥兰多,那里曾经农场遍地。”
“有人认为,他这乡下小伙的模样是在作秀,但事实并非如此,”柴金补充道,“杨只是用自己的方式把人们聚在一起,更认真地思考如何解决问题。杨的内心非常坚定,对外太空、航天飞行计划和宇航员团队的使命感高于一切,对宇宙有着近乎孩童般的好奇心。”
1969 年 5 月,“阿波罗 10 号”机组成员。左起依次为尤金·塞尔南、杨和托马斯·斯塔福德。杨指挥航天飞行器围绕月球飞行,其他两位航天员则操纵登月舱在航天器下方运行,检查“阿波罗 11 号”计划中的登月点。
1930 年 9 月24 日,约翰·沃茨·杨(John Watts Young)出生在旧金山。父母分别是土木工程师威廉·杨(William Young)和旺达·豪兰(Wanda Howland)。据他父亲回忆,杨孩提时代就开始“画飞机和火箭”。
杨在佛罗里达州的奥兰多长大,1952 年获得佐治亚理工学院(Georgia Tech)航天工程学士学位。毕业后加入了美国海军,担任试飞员前曾驾驶过战斗机。
1961 年 5 月,时任总统约翰·肯尼迪在一次全国性电视直播中向国会两院提出了把人送上月球的计划。当时,杨正在位于佛罗里达州的海军航空测试中心(Naval Air Test Center),他从一台黑白小电视机上看到这一幕后便对此着了迷。1962 年 9 月,他和其他 8 名飞行员被 NASA 选拔为双子星计划的宇航员。
1965 年 3 月,约翰·杨乘坐“双子星 3 号”执行双子星计划中的首个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他的搭档维吉尔·格里森(Virgil Grissom,也被称为 Gus Grissom)负责发射火箭,首次在航天器内手动改变飞行轨迹。
1966 年 7 月,杨担任“双子星 10 号”指挥官,搭档迈克尔·科林斯(Michael Collins)开始首次双会合点航天飞行。进入轨道后,双子星 10 号与对接用的“阿金纳”(Agena)成功对接。对接结束后,它与另一台“阿金纳”之间的距离触手可及,为之后的登月任务做了铺垫。
2003 年,“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降落时解体爆炸,宇航员全部遇难。杨在追悼会上致辞。图片版权:Mike Brown/Associated Press
1969 年 5 月,杨开始了他的第三次航天飞行,此时距离人类首次月球行走还有两个月。他是“阿波罗 10 号”的指挥舱驾驶员,驾驶航天飞机围绕月球飞行,托马斯·斯塔福德(Thomas Stafford)和尤金·塞尔南(Eugene Cernan)则操纵登月舱在航天器下方运行,检查“阿波罗 11 号”计划中的登月点。
1972 年 4 月,杨负责指挥“阿波罗 16 号”飞行任务。他和搭档查尔斯·杜克(Charles Duke)驾驶月球车在月球表面未经勘探的高地考察,采集了超过 200 磅(约合 90 公斤)月球岩石后返回指挥舱,并由托马斯·马丁利(Thomas tingly)驾驶飞船返航。
1974 年,杨担任 NASA 宇航员办公室负责人。1976 年,他以海军上校的身份从海军退休,但退休后继续以平民身份在 NASA 执行飞行任务。
1981 年 4 月,杨担任“哥伦比亚号”指挥官,罗伯特·克里彭负责驾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是首个可重复使用的带机翼航天飞行器,当时他们绕地球飞行了 36 圈,之后在爱德华空军基地(Edwards Air Force Base)干涸的湖床上安全着陆,实现了航天飞机在跑道上的首次着陆。
1983 年秋天,杨指挥“哥伦比亚号”将装在货舱内的由欧洲空间局研制的“太空实验室”送入轨道。6 名机组成员飞行了 10 天,进行了大量试验研究。
在 NASA 工作多年,杨批评该机构也毫不留情。1986 年 1 月,“挑战者号”(Challenger)航天飞机在发射 73 秒后爆炸,7 名机组人员全部遇难。同年 3 月,杨写了两份内部备忘录,声称 NASA 要求维持发射计划的决定将宇航员暴露在了大量潜在“灾难性”危害之下。
1987 年之前,约翰·杨一直担任宇航员负责人。在那之后,他就任约翰逊航天中心负责人的特别助理,负责工程、运营和安全事宜。直至退休前,杨一直坚守在航天中心的监管岗位。
杨身后留下了他的第二任妻子苏西·费德曼(Susy Feldman)、与已离异前妻芭芭拉·怀特(Barbara White)所生的两个孩子约翰(John)和桑德拉(Sandra)以及许多孙辈和曾孙。
2000 年 5 月,尽管杨已经不再从事太空飞行任务,他仍位列活跃宇航员之列。杨曾表示,他依然渴望再次飞往月球,也憧憬在那之后的飞行任务。
“我们在太阳系其他地方生活和工作的能力,最终将带给我们拯救物种所需的科学和技术,”他这么告诉美联社记者,“我所说的物种就是指的人类。而我本人并不愿意错过这种乐趣。”
翻译:熊猫译社 唐尘
题图及文内图片(未标注)版权:NASA
© 2018 THE NEW YORK TIMES
喜欢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好奇心日报 ,每天看点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