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打开新闻的时候,你是不是偶尔会有一种“刚醒过来就看到世界一地鸡毛,自己都跟着焦虑起来”的感觉?
这种情绪其实有一个名字,叫做“坏消息疲劳(Bad-News Burnout)”,根据心理学家的说法,新闻(尤其是负面消息)的持续生产和迅速传播会引发人们的愤怒、恐惧和挫折感,也就是我们经常会有的“世界如此混乱我却无能为力”的念头。这种情况在海量信息的互联网时代十分常见:如果你打开所有社交媒体和新闻 app 的推送,一旦有热点发生时,往往会感觉“简直被淹没在了信息的海洋里”。
另一个和它意思相近的词语是“头条压力症(Headline Stress Disorder)”,即“由 24 小时不断展示的头条新闻引发的压力”。这个词的流行是从 2016 年美国总统大选开始的。去年美国心理学协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发布的一份报告就说,有 57% 的美国人(不管认同哪个党派)都觉得政治和时事新闻是他们的主要压力来源之一;49% 的受访者声称大选给自己带来了焦虑情绪。一项来自美国在线医疗门户网站 CareDash 的调查也显示,在 18 到 44 岁的受访者中,有 41% 的人会在选举期间接触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比如抽烟、喝酒、进食障碍等。
这类情绪在 2018 年似乎特别严重,以至于连 Google 都开始想办法让大家高兴点儿。2018 年 8 月,他们的语音助手 Google Assistant 就推出了一个名叫“Tell Me Something Good”的实验功能,只要你对它说“跟我说点好事儿吧”,它就会推送些最近的“好消息”帮你喘口气,比如这有个好玩的科学发现、某个疾病又被人类攻克了什么的。Google 在功能介绍里说,他们不希望人们因为错过了那些没被报道的好事,就悲观地以为“没有好事发生”,这样的“Hope Gap”,其实也是一种认知偏差。
出于生存本能,人类天性会对“坏消息”提高警惕,但坏消息如果太多,人体也会启动某些“应激机制”,比如“同情心倦怠(compassion )”。心理学家 Charles Figley 对它的定义是“一种生理和情感上的疲惫和功能障碍”,症状跟头条压力症差不多,同样包括行为变化(更易受惊吓、更难保持客观态度)、身体状况变差(疲惫、焦虑、心脏出现问题)以及情绪恶化(麻木、抑郁、目的感降低)等等。简而言之,就是“麻烦太多操心不过来了”。
Giphy ©️ elpajaro
“同情心倦怠”虽然可以被理解成一种自我保护,但它带来的伤害也同样明显,所以并不是非常理想的解压途径。对此,Quartz 也给出了几个真正的缓解方法:
首先,你需要稍稍做一些思维和情感上的“隔离”,这个建议来自波士顿东北大学的行为科学教授 Kristen Lee。她说,情感上的“过度投射”很容易让你有筋疲力尽的感觉,这会削弱我们的理智,让我们失去好好照顾自己的意愿和能力,就更别说去帮助别人了。
第二,看到坏消息之后,即使没办法完全解决现状,也不代表你真的“什么都不能做”。同情心倦怠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被太多的“一筹莫展”“爱莫能助”所困。这个时候,任何形式的行动(并不一定非得针对某一条坏消息),比如向身边的人伸出援手、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捐赠,都可以消除一部分无力感;
第三是平衡自己的“消息食谱”,同时进行适度的“信息减负”——当然不是让你别看新闻,而是不要被 “FOMO(错失恐惧)”完全占据。按照瓦尔登大学的一位教师 Kriss Kevorkian 的看法,当你意识到自己已经开始“对本该关心的事情漠不关心”时,就应该放下手机抽离一阵子,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回现实和自我,做家务、跟朋友聊天、休息一下都可以。另外,你也可以学 Google 那样,主动寻找一些能让自己平静下来的好消息(比如云吸猫)。Kevorkian 同时提醒说,不要为自己跟外界的“保持距离”感到太过内疚,毕竟压力会加剧失控感,这个时候找回对生活的控制更重要。
Google 在 2018 年的年度搜索视频里说,2018 年的关键词是 “Good”。看起来,人们对美好的渴望还是要更多一些。问题是,有时候“知道”本身就不是一件多么美好愉快的体验,你是愿意被扑面而来的海量信息砸到晕头转向,还是选择暂时躲进 filter bubble 里享受技术的安乐窝?这或许是互联网时代任何一个当代人都回避不了的难题。
题图来自:郑舒雅
喜欢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好奇心日报 ,每天看点不一样的。